九州酷游文明之光映雪城——牡丹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综述
城市“颜值”“气质”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现全域覆盖,一颗颗文明实践的“种子”在牡丹江这片红色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谱写了一曲“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共建雪城美好家园”的时代交响。
牡丹江市委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机构,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以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实绩考核,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形成党政同责、系统推进的工作格局。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定下发《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新时代文明实践挂点联系制度》《新时代文明实践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机制文件,建立完善挂点联系、联席会议、结对共建等工作制度。完善“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架构体系,落实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责任;推进“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围绕“社区吹哨、志愿者报到”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常态化推进基层文明实践活动;对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和人员队伍、平台载体、资金项目等资源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提高综合使用效益,确保文明实践各项工作从严从细、抓好抓实。
采取“3+8+N”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模式,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按照“因地制宜、标准规范、功能配套、简约适度”原则,不断优化功能布局,确保基地建设标准统一、要素齐全、科学合理;充分发挥宣传、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优势,引导各地各单位各系统打破区域壁垒和条块分割,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馆、老年大学、街道办事处等公共资源,改造提升现有场所设施,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融合式内涵式发展;依托牡丹江大剧院建成全省首家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年开展近百场演出、近百次活动,实现服务、教育、实践三大功能的系统整合,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动机”“孵化器”和牡丹江市新的文化坐标和“城市名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实践所82个,实践站1060个,实践点(基地)249个,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线%全覆盖建设任务。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广泛凝聚文明力量,在各县(市)区建立10个志愿服务总队,下辖乡镇街道级志愿服务队123个、社区级志愿服务团队2021个;巩固拓展“8+N”志愿服务队伍模式,以党员干部为核心,以基层群体为主体,织牢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格;打通各级“极光新闻”客户端文明实践和志愿者频道,利用“黑龙江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龙江志愿”公众号等载体广泛招募志愿者,依托牡丹江技师学院定期开展培训,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激励动员更多市民积极主动参与文明实践。截至目前,全市在黑龙江志愿服务平台注册志愿者人数达43.1万,开展“雷锋在身边、志愿暖心田、共创文明城”“志愿文化进万家”“夕阳别样红”敬老爱老等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9.3万余次,涌现出绥芬河“创建文明城·周五志愿行”、宁安市“全民文明实践·共创文明城市”、海林市“威威虎”移动小课堂、阳明区“创城有我阳明先锋”志愿服务周周行等工作品牌,实现了志愿服务全覆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氛围空前浓厚。
发挥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统筹调度作用,将文明实践工作与理论武装、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文明实践内涵,厚植了新时代的幸福底色。依托文明实践宣讲党的政策理论,创新开展“微宣讲+志愿服务+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特色活动,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政策精神落到群众“心坎”上。依托文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引导广大志愿者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集中整治诚信缺失、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落实急难险重任务,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积极整合资源、畅通渠道,广泛开展值岗值守、排查劝导、物资运输等活动;今年汛期,全市上千志愿服务组织、上万名志愿者主动参与灾区防汛和灾后重建,极大地缓解了基层人员不足问题,用实际行动营造了互助友爱、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文明实践显成效、时代新风暖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让文明融入牡丹江人的精神血脉,绘就了新时代牡丹江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壮丽画卷,为推动牡丹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