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游九州长治市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食品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其中,依托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食品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到“十一五”末食品工业上缴税金8千万,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的2%,销售收入40亿元,总产值达到42亿元,销售收入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的3%。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我市食品企业达到54家,规模以上28家,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5亿元,销售收入达50.4亿元。其中,山西达利食品公司产值达到7.3亿元,位居首位。壶关裕丰酿造、太行紫团饮业、长治市双龙食品、长子县福源淀粉公司、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公司、山西沁州黄小米公司产值均超亿元。
食品工业涉及行业面广,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拥有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制品、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白酒、饮料制造等20多个行业,涌现出“沁州黄、唯思可达、上党腊驴肉、潞酒、唐宫悦酒、郭氏羊汤”等国家和省内知名品牌,部分已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主要特点有:
---分布广泛。我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厂家共有28家。其中,城区3家、壶关6家、沁县3家、潞城3家、平顺3家、屯留2家、长治县3家,长子2家、高新区2家、黎城1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
---技术先进。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现有专利技术人员38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597人。真空浓缩器、喷雾干燥机、卧螺分离机、全自动纸袋包装线、全自动铁听罐装线等设备达到省内和国内先进水平。高糖化酶活菌、酶制剂制备、食品外观设计等10多种技术获得专利。
---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小麦粉、酱卤肉、羊汤、蜂王酒、果酱脆片、乙醇等4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天津、北京、重庆近20个省市,以及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效益良好。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3.5亿元,其中,壶关裕丰酿造、太行紫团饮业、长子县福源淀粉、山西达利食品、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主营收入均超亿元。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利润3.2亿元,其中,山西达利、长治市双龙食品、太行紫团饮业位居前三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利税3.6亿元。其中,金泽生物实现利税1.5亿元,山西达利实现利税1亿元,长子福源淀粉公司实现利税1500万元,分列前三位。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从产品结构上看,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食品企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
3、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一是有资源、没龙头、有产品、没广告。二是资源多、企业小。三是企业大,资源少。
4、品种品牌少,资源综合利用不够。突出表现在农副产品和畜禽加工上,我市肉鸡、肉鸭加工只有十几个品种,只能进行简单的分割,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实施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大做强上党腊驴肉、郭氏羊汤、潞酒、唐宫悦酒类、唯思可达饮料、纪兰核桃露、淀粉等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加工、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加工、干鲜果蔬加工、功能食品等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品制造、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食品产业,重点扶持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品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板块,以“沁县、武乡、屯留、长子、长治县”为主体区域,以沁州黄、潞宝金和生、鑫四海、金泽生物、振东五和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走绿色、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产业总量明显增长。到“十二五” 末,粮食等资源就地转化率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总产值达到312亿元,销售收入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销收收入的7%,均比“十一五”时期翻了三番,上缴税金达到10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的5%,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10倍以上。
组织结构明显优化。通过实施资源整合,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以上,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亿元以上的达到10户以上。重点实施“双十增收富民工程”,抓好10大特色种养殖加工品牌基地,培育10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挺进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全国500强。
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全市食品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0%左右,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促进食品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把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主要任务有: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和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等。
在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方面,要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在培育新兴食品产业方面,要把握食品消费变化的趋势,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要求,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
重点是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加快推进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
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
一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集成融合;二是上下游企业产业链相互衔接,产业链前后贯通的集成融合;三是加快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等。
(一)做大做强传统食品产业。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壮大规模、做强品牌、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传统食品产业。
依托长治市潞酒酿业有限公司(潞酒)、潞城市凤栖桥酿业有限公司(唐宫悦)、山西晋道三合泉酒业公司(晋道酒)等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高粱、玉米资源优势和原酒基地制造优势,加快推进对市内白酒资源整合,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中、高档清香型白酒、清香型原酒,到“十二五”末,确保清香型白酒产量达10000吨,销售收入达1亿元,力争在省内乃至国内白酒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
依托康禾农业公司万吨桑果酒等企业,抓好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高品质果酒、保健酒,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可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葡萄酒庄,促进葡萄种植、加工、旅游消费一体化,扶持具有潜在优势的保健酒,搞好产品定位,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产品规模,到“十二五”末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利税1.5亿
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以中华小米醋、圣堂醋业、石圪节、辛寨绿色醋业等企业,重点建设长治食醋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陈醋、老陈醋、小米醋和保健醋等;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选力度,在保持山西老陈醋品质风味的基础上,推广采用高新技术与传统酿造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加快开发新一代保健醋、功能醋、美容醋、美发醋、果醋、醋饮料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我市老陈醋的品牌效应,力争在全省占有市场份额,到“十二五”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
充分利用我市奶源优势,以牧村乳业有限公司、九牛寨乳业有限公司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等液态奶系列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充分挖掘我市特色果品和小杂粮的健康功效,突出“绿色、自然、营养、健康”的特点,研究开发具有上党地域性的枣味奶、核桃奶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健全完善乳制品安全监测体系,到“十二五”末乳制品产量达到1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
依托山西世龙食品有限公司、长治市潞安府腊肉制品有限公司、山西郭氏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导,“世龙”牌上党腊驴肉、“潞邑”牌腊驴肉、“郭氏”牌羊汤三品牌都是集科研开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党腊驴肉、郭氏羊汤、猪头肉等熟肉制品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积极推进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到2015年末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税金3亿元。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整合、合作开发、重点扶持,促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做精做细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特色食品产业。
依托沁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长治县芸生粮业有限公司、山西振东五和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平顺县双喜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发展小杂粮复合面制品、熟食制品等主食化营养食品,推进利用小杂粮生物营养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壮大我市小杂粮生产区加工规模,建设省级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
我市肉类加工业主要以长治雄丰养殖屠宰有限公司、鑫四海养殖有限公司为主导,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禽蛋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到2015年,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达到 1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
依托三泰科技、沁源县道原福食用油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进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加快新科研成果工业化,继续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提高油料综合利用程序,逐步形成以核桃油、苦杏仁(油)、小麻油等为主体的特色食用油产品为亮点,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适度发展的产品格局,使我市特色食用油成为油制品家族高端产品中的拳头产品。
依托三泰科技、山西纪兰饮料有限公司、长治市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干鲜果蔬加工的广度和精深加工程度,有效利用果蔬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核桃、红枣、山楂等干鲜果品在保持原果品品质和口味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发展不同规格、精包装、易开启、多口味的新品种;食用菌类等蔬菜在搞好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基础上,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蔬菜汁、复合果蔬汁等系列产品,加快果蔬皮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果蔬功能产品,建设以黎城、平顺、壶关、长治县等干果蔬产地为中心的省级干鲜果蔬加工基地。
以苦荞、杏仁、桃仁、红枣、党参等纯天然特色资源为基础,适应现代消费理念,实现食药结合。依托振东五和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平顺县振中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紫壶蜂王食品有限公司、长治市五果山科技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α-亚麻酸、卵磷脂、麦绿素等营养保健功能食品发展,建设我市功能方便食品加工区。
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食品产业,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机、绿色、健康、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
充分发挥我市特色果蔬资源优势,立足现有果汁加工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加工规模,提高生产总量。以山西唯思可达天然饮业有限公司、山西纪兰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导,建设我市果汁饮料基地;重点发展浓缩果汁、红枣、党参等果汁复合饮料,支持矿泉水企业生产规模化,鼓励发展低热时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建设浓缩果汁和果汁生产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饮料总产量达到20万吨,年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8亿元。
依托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东宝薯业有限公司、长子县福源淀粉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保持和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薯类淀粉,重点向变性淀粉、饴糖、液体葡萄糖、胚芽、细胞蛋白粉、玉米纤维等产品方向延伸,满足我市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需求,建设形成以玉米淀粉加工、马铃薯淀粉加工为主的长治淀粉生产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
以长治市亨得谊食品有限公司、山西振东五和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广发禽业有限公司、长治市昌利食品有限公司、金桥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各种米、面、蛋、果蔬熟食九州酷游 九州酷游平台制品、速冻制品和多种风味的调理食品等适应家庭、餐饮业、食堂直接加热即食的方便食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标准化中式、中西结合的配套餐,满足不同群体餐饮便捷、安全的需求;加大快捷、方便、营养丰富的方便食品新品种开发,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冷冻米面行业规模,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调整优化方便食品,加工工业布局,到“十二五”末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
充分利用我市综改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大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重点食品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配给,用地优先纳入当地用地规划和年度供地计划;加大财政对食品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食品企业提高技术装备特别是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对企业申报建立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补贴支持。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推进一批具有规模、品牌优势,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提高食品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推动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在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加工、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大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加大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
(四)实施名牌战略,建设食品名城。宣传市政府争创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增强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宣传知名食品企业和优秀食品企业家,进一步提高优秀企业家在全国的知名度。重视著名商标的评比和宣传。同时,要加大打击力度,取缔假冒伪劣食品,以维护我市名牌食品。
(五)确保食品安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贯彻ISO9000和HACCP等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的产前管理,严格设备管理,严格生产工艺规程要求,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认真抓好食品安全(QS)市场准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开展食品企业诚信体系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质量检测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企业规范行为和履行社会责任。
食品工业是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升级,促进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快速推进,其中,依托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食品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到“十一五”末食品工业上缴税金8千万,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的2%,销售收入40亿元,总产值达到42亿元,销售收入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的3%。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我市食品企业达到54家,规模以上28家,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0.5亿元,销售收入达50.4亿元。其中,山西达利食品公司产值达到7.3亿元,位居首位。壶关裕丰酿造、太行紫团饮业、长治市双龙食品、长子县福源淀粉公司、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公司、山西沁州黄小米公司产值均超亿元。
食品工业涉及行业面广,目前我市食品工业已拥有粮油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蔬菜水果加工、乳制品、调味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白酒、饮料制造等20多个行业,涌现出“沁州黄、唯思可达、上党腊驴肉、潞酒、唐宫悦酒、郭氏羊汤”等国家和省内知名品牌,部分已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主要特点有:
---分布广泛。我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厂家共有28家。其中,城区3家、壶关6家、沁县3家、潞城3家、平顺3家、屯留2家、长治县3家,长子2家、高新区2家、黎城1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
---技术先进。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现有专利技术人员382人,中高级技术人员597人。真空浓缩器、喷雾干燥机、卧螺分离机、全自动纸袋包装线、全自动铁听罐装线等设备达到省内和国内先进水平。高糖化酶活菌、酶制剂制备、食品外观设计等10多种技术获得专利。
---品种繁多。主要品种有:小麦粉、酱卤肉、羊汤、蜂王酒、果酱脆片、乙醇等40多个品种。产品主要销往河北、天津、北京、重庆近20个省市,以及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效益良好。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3.5亿元,其中,壶关裕丰酿造、太行紫团饮业、长子县福源淀粉、山西达利食品、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5家主营收入均超亿元。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利润3.2亿元,其中,山西达利、长治市双龙食品、太行紫团饮业位居前三位。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利税3.6亿元。其中,金泽生物实现利税1.5亿元,山西达利实现利税1亿元,长子福源淀粉公司实现利税1500万元,分列前三位。
1、食品工业结构不够合理。从行业结构上看,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少,食品产业链延伸不够;从企业规模结构上看,食品加工企业大的少,小的多;从产品结构上看,产品品种少、档次低、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食品企业生产集中度不高。突出表现在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
3、食品工业企业与农业资源不够协调。一是有资源、没龙头、有产品、没广告。二是资源多、企业小。三是企业大,资源少。
4、品种品牌少,资源综合利用不够。突出表现在农副产品和畜禽加工上,我市肉鸡、肉鸭加工只有十几个品种,只能进行简单的分割,设备简陋,环境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质量意识淡薄,难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实施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实施“五五战略”,加快转型跨越,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大做强上党腊驴肉、郭氏羊汤、潞酒、唐宫悦酒类、唯思可达饮料、纪兰核桃露、淀粉等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传统食品产业,做精做细小杂粮加工、肉类加工、特色食用油九州酷游 九州酷游平台加工、干鲜果蔬加工、功能食品等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壮品制造、保健食品、方便食品等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食品产业,重点扶持一批资源优势明显、产品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板块,以“沁县、武乡、屯留、长子、长治县”为主体区域,以沁州黄、潞宝金和生、鑫四海、金泽生物、振东五和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走绿色、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产业总量明显增长。到“十二五” 末,粮食等资源就地转化率进一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总产值达到312亿元,销售收入和总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销收收入的7%,均比“十一五”时期翻了三番,上缴税金达到10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上缴税金的5%,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10倍以上。
组织结构明显优化。通过实施资源整合,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到“十二五”末,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以上,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以上,超5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亿元以上的达到10户以上。重点实施“双十增收富民工程”,抓好10大特色种养殖加工品牌基地,培育10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挺进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强、全国500强。
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科技贡献率大幅提升,全市食品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到40%左右,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初步建立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
“十二五”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促进食品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把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主要任务有: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和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等。
在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方面,要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在培育新兴食品产业方面,要把握食品消费变化的趋势,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要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要求,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
重点是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加快推进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
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产结构,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
一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配套支撑的集成融合;二是上下游企业产业链相互衔接,产业链前后贯通的集成融合;三是加快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设,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等。
(一)做大做强传统食品产业。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壮大规模、做强品牌、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传统食品产业。
依托长治市潞酒酿业有限公司(潞酒)、潞城市凤栖桥酿业有限公司(唐宫悦)、山西晋道三合泉酒业公司(晋道酒)等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高粱、玉米资源优势和原酒基地制造优势,加快推进对市内白酒资源整合,加大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中、高档清香型白酒、清香型原酒,到“十二五”末,确保清香型白酒产量达10000吨,销售收入达1亿元,力争在省内乃至国内白酒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
依托康禾农业公司万吨桑果酒等企业,抓好原料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高品质果酒、保健酒,有条件的重点企业可发展有特色、高品位的生态旅游葡萄酒庄,促进葡萄种植、加工、旅游消费一体化,扶持具有潜在优势的保健酒,搞好产品定位,提升产品品质,扩大产品规模,到“十二五”末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利税1.5亿
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以中华小米醋、圣堂醋业、石圪节、辛寨绿色醋业等企业,重点建设长治食醋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陈醋、老陈醋、小米醋和保健醋等;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选力度,在保持山西老陈醋品质风味的基础上,推广采用高新技术与传统酿造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加快开发新一代保健醋、功能醋、美容醋、美发醋、果醋、醋饮料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扩大我市老陈醋的品牌效应,力争在全省占有市场份额,到“十二五”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
充分利用我市奶源优势,以牧村乳业有限公司、九牛寨乳业有限公司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等液态奶系列产品;调整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充分挖掘我市特色果品和小杂粮的健康功效,突出“绿色、自然、营养、健康”的特点,研究开发具有上党地域性的枣味奶、核桃奶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健全完善乳制品安全监测体系,到“十二五”末乳制品产量达到1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
依托山西世龙食品有限公司、长治市潞安府腊肉制品有限公司、山西郭氏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导,“世龙”牌上党腊驴肉、“潞邑”牌腊驴肉、“郭氏”牌羊汤三品牌都是集科研开发、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党腊驴肉、郭氏羊汤、猪头肉等熟肉制品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方向发展,积极推进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到2015年末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税金3亿元。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整合、合作开发、重点扶持,促进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做精做细以浓郁地域品牌为支撑的特色食品产业。
依托沁县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长治县芸生粮业有限公司、山西振东五和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平顺县双喜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重点发展小杂粮复合面制品、熟食制品等主食化营养食品,推进利用小杂粮生物营养素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壮大我市小杂粮生产区加工规模,建设省级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
我市肉类加工业主要以长治雄丰养殖屠宰有限公司、鑫四海养殖有限公司为主导,稳步发展猪肉、牛羊肉和禽肉加工。优化肉类食品结构,提高冷鲜肉比重,加强肉、蛋制品的精深加工,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名优传统肉类食品资源的挖掘,推动传统肉类禽蛋食品的工业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到2015年,肉类制品及副产品加工达到 1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
依托三泰科技、沁源县道原福食用油有限公司等企业,推进与科研院所联合研发,加快新科研成果工业化,继续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提高油料综合利用程序,逐步形成以核桃油、苦杏仁(油)、小麻油等为主体的特色食用油产品为亮点,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适度发展的产品格局,使我市特色食用油成为油制品家族高端产品中的拳头产品。
依托三泰科技、山西纪兰饮料有限公司、长治市太行紫团饮业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干鲜果蔬加工的广度和精深加工程度,有效利用果蔬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核桃、红枣、山楂等干鲜果品在保持原果品品质和口味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发展不同规格、精包装、易开启、多口味的新品种;食用菌类等蔬菜在搞好蔬菜的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基础上,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保鲜蔬菜汁、复合果蔬汁等系列产品,加快果蔬皮渣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果蔬功能产品,建设以黎城、平顺、壶关、长治县等干果蔬产地为中心的省级干鲜果蔬加工基地。
以苦荞、杏仁、桃仁、红枣、党参等纯天然特色资源为基础,适应现代消费理念,实现食药结合。依托振东五和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平顺县振中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紫壶蜂王食品有限公司、长治市五果山科技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积极推进α-亚麻酸、卵磷脂、麦绿素等营养保健功能食品发展,建设我市功能方便食品加工区。
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规模,促进产业集聚,培育壮大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现代食品产业,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机、绿色、健康、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全国一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
充分发挥我市特色果蔬资源优势,立足现有果汁加工产业基础,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加工规模,提高生产总量。以山西唯思可达天然饮业有限公司、山西纪兰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导,建设我市果汁饮料基地;重点发展浓缩果汁、红枣、党参等果汁复合饮料,支持矿泉水企业生产规模化,鼓励发展低热时饮料、活菌型含乳饮料,建设浓缩果汁和果汁生产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饮料总产量达到20万吨,年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8亿元。
依托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西东宝薯业有限公司、长子县福源淀粉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保持和适度扩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薯类淀粉,重点向变性淀粉、饴糖、液体葡萄糖、胚芽、细胞蛋白粉、玉米纤维等产品方向延伸,满足我市医药、食品等行业的需求,建设形成以玉米淀粉加工、马铃薯淀粉加工为主的长治淀粉生产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
以长治市亨得谊食品有限公司、山西振东五和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山西达利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广发禽业有限公司、长治市昌利食品有限公司、金桥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各种米、面、蛋、果蔬熟食制品、速冻制品和多种风味的调理食品等适应家庭、餐饮业、食堂直接加热即食的方便食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的工业化、标准化中式、中西结合的配套餐,满足不同群体餐饮便捷、安全的需求;加大快捷、方便、营养丰富的方便食品新品种开发,推进传统米面食品、杂粮和冷冻米面行业规模,拓宽冷冻食品加工范围,调整优化方便食品,加工工业布局,到“十二五”末方便食品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
充分利用我市综改实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加大对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对符合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重点食品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优先配给,用地优先纳入当地用地规划和年度供地计划;加大财政对食品工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推动食品企业提高技术装备特别是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对企业申报建立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补贴支持。
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食品企业集团。推进一批具有规模、品牌优势,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提高食品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力。
推动重点食品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化试验基地,在食品生物技术、农产加工、食品安全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与国外知名科研机构、大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加大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
(四)实施名牌战略,建设食品名城。宣传市政府争创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增强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宣传知名食品企业和优秀食品企业家,进一步提高优秀企业家在全国的知名度。重视著名商标的评比和宣传。同时,要加大打击力度,取缔假冒伪劣食品,以维护我市名牌食品。
(五)确保食品安全。要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积极贯彻ISO9000和HACCP等质量管理系列标准;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原辅材料质量的产前管理,严格设备管理,严格生产工艺规程要求,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从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加强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食品出厂销售,认真抓好食品安全(QS)市场准入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开展食品企业诚信体系试点,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不良记录收集、管理、通报制度和行业退出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质量检测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企业规范行为和履行社会责任。